宏大的叙事野心 大声展:另一类空间大声说话
 
 
   我们当然有美术馆和博物馆,甚至还有双年展。可那不是全部,有限的艺术资源无法喂养那么多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欲望。他们要说话,不一定要在美术馆,哪怕是旷野或者商场也行。很大程度上,这就是2005年第一届大声展大获成功的原因所在。现在,2007年大声展上海站已经结束,北京站活动正在进行。或许需要对大声展的定义进行一次梳理。

    从效果上看,大声展为一批尚不能进入美术馆系统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展览机会,这些年轻艺术家以巨大的热情参加展览,并将大声展作为自己进入更高平台的跳板和预演。但这可能并不是大声展策划的主要出发点。

    它是一个跨媒介展览,其展览形态不仅仅突破了美术馆展出机制,甚至还兼具创意市集、艺术推广和艺术社会学调查的功能。在中国几个主要大型城市的商业空间展览,其庞大的人流量保障了展览的观众人数和参观者多元的身份构成,这对于艺术的推广具有相当效应。艺术不再是精英传播的一部分,而是嵌入了大众的生活和话语系统。观众也不再是经常进入美术馆的那些和艺术的关联相对密切的人群,而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对于展览的观感和反馈,将使得大声展掌握第一手的艺术受众调研资料———假如大声展有心收集这些信息的话,他们将拥有对中国艺术展览观众心理最权威的发言权。

    商业向艺术活动的加盟,或者说艺术活动向商业的主动靠拢,确保了展览所需资金的来源以及由此带来的展览规模的扩大、持续时间的增加。但商业不是大声展的目的,而是手段。展览本身可能并不会带来多少直接的利润,但是商业在大声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它使得展览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率,并且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圈子主义产物。商业资本的注入,还使大声展具备了一种可能,未来它或许能成为一个自我繁殖、同时又是开放性的创意产业实体。

  大声展有宏大的叙事野心。展览中观众能看到的作品包罗万象,不仅有新媒体艺术作品、影像、装置、绘画、设计,还有各种音乐演奏和形体表演。作为主要展览场地的商场,和外围“咖喱秀”的个人化私密空间一起,组成了它立体的空间分布。这次的大声展还有若干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既不是展览的主题,也不是作品的分类方法,而是根据参展作品表达的观念总结出来的一些要点,比如都市策略、新物质主义、仿生美学、社群连接、游击文化、公共记忆、永续之梦、听游记等等。由此,大声展还成为一个概念的供应商。多重身份,多重使命,多重期待。比美术馆混乱,但比美术馆有活力。大声展致力于架设一个通道,这个通道不一定要负责当代艺术学术上的突围,但它也许能让艺术在大众的土壤中站得更牢固一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