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记(计)——‘09张耀辉视觉艺术展
 
三十六记(计)——‘09张耀辉视觉艺术展
 
 主办机构:
               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创意100产业园
承办机构:
               蓝上艺术空间
媒体支持:青岛日报
               青岛晚报
               青岛早报
               半岛都市报
               青岛财经日报
               〈搜城〉
               青岛新闻网
               青岛艺术网
时间:2009年5月23日——6月6日
地点:蓝上艺术空间(南京路100号,创意100产业园)
 
艺术顾问:
范国强  谭大珂  王子源
策展:
张逸之  沈誉千
 
 
 
范国强序言   
 
 回归心灵     寻找自我
 
    萨特说,读者是一种再创作。艺术所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视角,有不同的感受。欣赏现代艺术尤然。
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难的在于寻找自我,即找到一种能够表情达意的艺术语言,从而与欣赏者产生共鸣。耀辉时年三十六周岁,正“而立”与“不惑”当途,他以“三十六计”为题,有意将自己多年从事设计教学的成果和新近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向学院和师友做一个总结性汇报展,我认为是有意义的事情。以他的友谊,邀我以薄文来掠美。可以这样说,对现代艺术,我有热情,但太少实践的感知,因而体悟较浅,特别是对一些现代艺术家们的得意之作,如牛听琴,不知所云,我也只能多说好话罢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受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我也在当中热闹了一番。写朦胧诗,搞心理分析,可能是年龄原因,有热情、有精力,读了一定数量的书籍,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也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尝试。当时,时彦俊秀,一时豪情。开口存在主义,闭口“力比多(Libido)”,而于绘画,则更喜欢一些看不懂的所谓抽象艺术,似乎极端高明了。很遗憾,可能是“四人帮”造成的先天不足,缺乏良好知识结构的这帮青年,真正坚持下来并能取得大的成功的寥寥无几。有的诗人做了律师,画家开了饭店,我则搞了书法——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九八年,我到欧洲参加展览,参观了许多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真正见到了大师们的原作,因而知道以前了解之肤浅。以后,如果有机会,我必定再到这些美术馆去,反复研究大师们的艺术,极力找寻他们的艺术灵魂,而这种沟通对于一个搞艺术的是多么的重要。如今想来,当初只有热情,缺少理性思考,更少见识,找不到真正的方向。倒是那位开饭店的画家,由于及时醒悟,自认为不是搞艺术的那块料,而改弦更张,到如今已是经济大腕,前不久又重操旧业,杀回艺术圈,可谓“曲线救国”,让一些人艳羡不已。我认为,他是有了一定的人生积累,重新认识了自我。
 
    当代艺术思潮反刍了上个世纪的狂热,与其不同,弄潮儿果然有了大的成功,使前人想都不敢想。艺术市场的畸形发展,刺激了所谓现代艺术的蓬勃。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岛城又开始涌动起一股热潮,许多青年艺术家纷纷逐波竞流,展露才华,举办展览,开展交流,成为沉闷中的清新时流。耀辉便是其中的一位颇具才性的踊跃分子。他在大学艺术学院任视觉艺术系副主任,以往,均以传统艺术在全国大赛中崭露头角。几年前,我请他为法国朋友——现代艺术家柯乃柏先生在中国的展览设计图录,由此,他对现代书法产生了兴趣。在后来的几次展览中,除了传统作品以外,他还提供了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书法新作,虽嫌稚嫩,足见其才华和勇气。虽不是尽人称善,但精神可贵,使我注目。
 
    我以为,耀辉在大学执教,创新是最应提倡的。而他的艺术实践,也最好能与教学相结合,多尝试现代艺术,激发设计灵感,于教学有益。因而,我特别赞同他再多搞一些现代书法创作,这也是取舍之道。况且,这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能走。两年前,在全国七届书学研讨会时,他写了一篇关于书法与图像文化关系的文章,拜读之后,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断定其将在现代书法创作上取得成功。并建议他将论文由驳论改为立论,最好做成专著。这种课题可将创作与研究相结合,植根深、结实牢,有助于将来。几天前,他以初步提纲示我,研究深入,有一定的学术性,让我感到他真是在“立”了。如能取得成功,便可进一步提升他的艺术平台——这也是我特别看重的。因为较传统而言,现代艺术更注重精神意蕴的表现。找寻自我,锤炼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乃现代艺术的生命所在。这个高度,并不是可以轻易到达的。可以说,耀辉目前已找到了正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另外,他还展示了近三十件现代书法新作,更让我赞叹!前文说过,耀辉以往搞传统,有相当扎实的基本功;加之从事艺术设计,造型能力过硬,又有较好的知识结构,这种综合素质是现代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的。现代书法有两大基本要素,即书写性和文字。我认为,现代艺术是找到个性符号,你不能把她具体为什么,你要给她生命,就是你赋予作品之艺术灵魂。换言之,是通过直觉与感性对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刻画,是艺术精神的物化。
耀辉的新作,即遵从了现代书法的原则,又更注重意蕴的表达。他没有简单地模仿西方大师的语言,而是在文字图形上新意别裁。他巧妙地发挥了自己的书写优势,在尽情笔墨的同时,以丰富的表情语言,即富有变化的线条,将内心的诗意传达给观者,从而给人们以全新的感受。
    波洛克在努力摆脱他人影响时几乎发狂;梵高在痛苦挣扎中做出了骇人听闻的举动;达比埃斯满眼的疑惑;福克纳的神经质;徐渭的癫狂与绝望……大师们在找寻自我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灵魂深处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真正的艺术本来就不是什么“娱悦”,而是生命的浓缩,“文章憎命达”。
 
    艺术需要土壤,西方艺术家由于借鉴了东方艺术而取得成功的大师不仅仅是毕加索、梵高、米罗、达比埃斯,而中国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由于借鉴了西方而使其艺术更具备了现代性特色。艺术需要积累。耀辉的“三十六计”,谓其积累。至此,也一定深知“而立”之不易,而艺术上真正的“不惑”更谈何容易!鲁迅诗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愿耀辉勉之。
  写此数语,聊以为祝!

                         范国强
                               己丑四月于与天游堂
    范国强,国际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国书法进修学院院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法国索尔邦大学远东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广州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王子源序言
至友的新“四个一”工程

    在北京见多了所谓文人的杂烩,也号称“五个一”工程:一杯酒、一曲歌、一幅字、一张画⋯,这可以说只是文人间的自相娱乐,也可以说是混事者间的逢场作秀,其中当然不乏潇洒的真才实料者,但在不知其根底者看来,其们都恍恍然如强者。

    我自济南上大学起就与耀辉投缘,同窗、同居四年,宿舍一斗室却也塞满了6个人。大家一起去喝扎啤,打扑克,在千佛山间神游⋯⋯想来竟也是十五个年头过去了。在上学期间是耀辉兄曾带我练习书法,我不过是好奇应景比较功利。但我知耀辉兄自幼习书,此课余间书字亦全神贯注。在我看来那时他已是书艺精进了,还忙里偷闲也治印,真是多才多艺,我等也羡慕不已。几年下来在我的记忆里,耀辉好像不善歌但专业好、体育好,书艺好,外语更好,按照其条件也蛮是可进造之材。我毕业后继续求学北京,而耀辉毕业直回到那座令人青岛人骄傲的城市工作了,但心底里我却一直替他惋惜,也关心他的境况,直到前几年耀辉来京会面,虽时时发些牢骚却也神采孜然,我亦当释然。

    耀辉心底好强致胜我很了解,我想这跟他的天性不无相关:倔强,不随和。书写,治印,骨子里还是有几分宁折勿弯的文人志气的。大家是以笔为戈,点划直抒胸臆;以刀为刃,冲俯之际横竖为坚,我想这应是为人处世间难得的排遣或修道了。而更难得的是,耀辉兄还要养家口,不为私,从事设计,在我初想开来,这种兼职简直是人生的折返跑和出入世的双重折磨。

    但仔细想来,我不也是在心底上追求这种“杂烩合一”的生活方式?看起来我与耀辉截然不同,尽管书印画都喜欢,但客观条件限制我必须从一而终探讨设计,从国内到国际,希望能挖深而求涤荡。而耀辉却爱书法、治印、水墨。这如同修行,或面壁十年而苦修,或当头棒喝而受偈,而后者也许更需要寻求机缘、灵性。试问:书、墨、刀、石,哪样不是充满了灵性?

    耀辉的杂烩其实还是万变不离其宗,说大了一切为了视觉艺术,说小了是左与右手的互搏,彼与此间的偷艺。我近期也才知道,法国现代派建筑设计的大师科布西耶先生还能从事平面设计——法国书店摆着他一大本的书籍装帧作品集,而瑞士国际主义风格设计平面大师鲁德先生不但是设计的旗手,并且是个优秀的小提琴家。当然好多令人尊敬的中国先生也是如此。与父辈们相比,应该说我们年轻些的应是赶上好时机了,我们处在了一个当代的中国与当代的文化经济氛围之中,如果你有此所好,毋须在饥肠辘辘之际又提笔刀上阵。

    中央美院当初恢复设计专业起因据说是老院长靳尚谊先生感叹设计布围至广,影响至深。我想设计也应是现代人翻版的笔墨纸砚,除了尘凡的吃喝拉撒,设计应更关注人的灵性。由此在学习现代设计之际,我们应更关注传统诗书印画。评论家在评论韩国设计家安尚秀先生的作品时写到:现代也是对传统激进的解释。香港靳埭强先生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但好像看中的都是他的水墨技巧,但其实水墨也只是他作品的中国符号而已,表象背后是老先生颇为有功力的现代观念,个人认为水墨其实在这里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可以看来,关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诗书印画与设计的关系,孰为里,孰为表,孰为前,孰为后,真是难以厘清,我相信耀辉应自持心得而我们应听听他的了,看看他的了。

    台湾一代高僧圣严法师曾说:“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无道心”。在此“道”可以解释为慈悲、发愿,我认为也可理解为“中道”,只要有对传统的领悟心得,还怕做不好设计?只要有睿智的艺术设计见解,还怕别人不给你衣食?文化才是未来真正的金饭碗。

    我想之所以把展览称之为耀辉的“四个一”工程,是工程当然就不可能一躇而就,而应是我至友耀辉一生求索之能事了。

祝贺祝贺!

 王子源

北京2009世界设计大会国际论坛协调人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设计师

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

 
 
 三十六记(计)——‘09张耀辉视觉艺术展
 
张耀辉近照
 
新青啤计划(装置)
 
 
彩墨作品
 
《安》
 
《风》
《歌》
《回》
《极》
《极-2》
《明人禅诗》
《默》
《赏》
《世界四大种——地》
《世界四大种——风》
《世界四大种——火》
《世界四大种——水》
 
《覃》
《凸》
《无》
 《无-2》
《响 No1》
《响 No2》
《响 No3》
《一默如雷》
 
《月》
《竹 No1》
《竹 No2》
《烛》
 
书法作品:
《沧浪诗话1》
《沧浪诗话2》
《沧浪诗话3》
《沧浪诗话4》
《横披》
《阮籍诗二首》
      
《行书条幅》                                                  《篆书对联》
《篆书条幅》
 
设计作品
2007中韩名家书法交流展作品集
Kneib现代书法作品图录
 
Leny摄影展作品集
 
范国强书画艺术作品集
荷苑小区
吉金堂画廊
 坤瑞置业
 
青岛理工大学vi
青岛市青年书法探索展作品集
青岛市青年书法展
 荣馨园(颐中展示)
反腐
 反腐2
 太古
 同辉丽光蜡制品
 同辉丽光蜡制品2
无限、无线(海报)
英吉多健身器
 
 
 云头崮社区
 
 
 后记:不是东西

     偶陪小女观看幼儿节目,听到一个小段,捧腹大笑,而她拿着正要塞进嘴里的小半块饼干,看着我,一脸的点心渣和茫然,以为老爸又在发飙。
 
     幼时好舞笔墨,九岁时看着电视速写古装人物,并常临摹连环画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还装模做样地落了款。小学时由于课程的安排开始研习书法,无非大仿而已,泯然众人。初中一年级得遇张师日峰先生,始得其门而入,由鲁公《勤礼碑》、《大麻姑》而右军《黄庭经》,而南宫《蜀素帖》,全赖日峰师调教。同时经过长兄的安排进入青岛市少年宫学习素描与水粉,每周一次,吴刚先生执教。
     高中考入青岛六中美术专业班,专心西画,唯美院是图。其时于米芾研习尤勤,持续至大学毕业,并渐喜伊秉绶隶书的结构美与秩序感。由此发现自身的矛盾,跳跃不羁与恪守规则呈现出轮转的反复,完全是情绪化的,直至今日,看书也是喜欢数本并置于案头,跳转翻览,乐在其中。素来不喜枯坐,所以手头如果没有书籍、电脑或朋友的陪伴便怅然若失;书籍使我多思,电脑予我便利,而朋友则令我驰骋意气。
 
     唐代王勃十四岁应举及第,廿七岁作《滕王阁序》;民国第一神童江希张七岁作《四书白话解说》;每每自叹天赋不及而欲后起,自毕业至今,人事更迭而未尝荒废艺事,暗忖此乃王勃早夭与希张转业所不及。友人曾说我是“有傲骨无傲气”,未必准确,亦难立判,但对于美恶的分辨与日胜一日的精进则的确受益于多闻多思的涵容。
近年厕身学府,教学之余,致力专业实践与艺术创作,周遭人物时有驾鹤,痛感时光骤逝;老父已届耄耋,而小女孩提之年已粗通人事、言语伶俐,更使身为人父的我时发“百年三万六千日”之慨。 
     三十六计为兵家战法,于艺尤合,“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加之本命年欲讨彩头,题为“三十六记(计)”,将届不惑,摭拾旧作以纪念我在生活中的每一次战斗。
 
     “任何一位有智慧的艺术家的头脑,一定带有现代艺术的所有文化观念。这才是它真正的题材。”(罗伯特•马瑟韦尔)多年游走于设计与纯艺之间,深感裨益。每次艺术运动的影响波及彼时的设计走向,已呈现在艺术史与设计史的字里行间。在艺事上的“分”是过程,涵泳既多,自然会呈现浑融的状态。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回忆前辈永井一正的教导时说,要从个人的天分中找到自己认为最不平凡的部分,并以120%的力量去表现它,终会触摸到一种适用于万事万物的特质。艺术家不是自己在创造什么,而只是以中介的身份在完成普适万物的灵性所赋予你的职责,属不得已而为之,一个打印机相对电脑来说没什么可以骄傲的资本,所以别拿自己当回事儿。
 
     那个令我解颐的笑话是:一条蚯蚓实在无聊,把自己剁成两半去打羽毛球;蚯蚓妈妈有感而自分四段去打麻将;蚯蚓爸爸仰天长啸,结果去踢足球赛了。身边朋友大抵好此三项运动,而人浮于世间,自分数段应接家庭、工作、亲友,任取一段又可再分为家庭的老幼、工作的内外、亲友的酬答,简直就是庄子“尺长之绳,日取其半而万世不竭”寓言的盗版!
 
     友人孙冬宁先生做非物质遗产文化研究,曾笑语:“非”就是“不是”,“物质”就是“东西” 。 斯宾诺莎说:规定即否定。意即古人所说的“挂一漏万”。 纳入某种规范而限制了其他可能性便真的不是东西了。
 
蚯蚓冲着爸爸喊:别剁得太碎了,会没命的!
我冲着孩子喊道:别吃得太多了,会撑着的!
 
                                                                                                             张耀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