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摄影师眼中色彩斑斓的中国
 

 

  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街景

  中国,目前正在成为一个吸引全世界摄影师前来的地方。急速的变化、新旧共存、全球化和传统之间的对应等文化差异,让中国这块土地,显现出令人惊奇的面貌,由此成为摄影师的热土。

  有意思的是,国外摄影师镜头中的中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现实犹如梦境,色彩斑斓,形状各异,却无不在展示,他们眼中的中国。

  从某中程度来说,这些照片所呈现的中国,是我们的生活、更是一些未曾察觉的现实。

  梦境的街巷

  来自法国摄影师 Michael Roulier 的一组作品,拍摄于中国。MichaelRoulier非常善于对光进行处理,让我们熟悉的街头巷尾,出现某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犹如梦境,让人不知身在何处,又仿佛进入了一些童年或关于故乡的记忆,同时又隐隐有种不真实的现实感。

  留住关于土地的记忆

  摄影师BenSandler的作品非常感伤,浓烈的色彩,整体泛黄的调子,非常情绪化,拍摄的内容也集中在人的生存状态中。在作品的背后,他表现了深重的忧虑,担心急速的改变,会导致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活环境。这一失去不仅仅是土地的消失,也包括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BenSandler为自己的拍摄内容特地建了一个网站,www.holdingground.com。"所有的眼睛都如此专心地望着这条河流。望它最后一眼留住记忆。"

  悲伤的工业景观

  加拿大摄影家EdwardBurtynsky(爱德华·博廷斯基)自幼生长在加拿大韦兰运河边上,目睹港口的无数集装箱与流淌的河水之间的奇异景观,人如此渺小,却在自然面前制造了巨大的工业景观。为此,EdwardBurtynsky的拍摄角度多集中在"人类对世界的改变"上。他使用大片幅相机,采取直接、正面的角度,拍摄的是矿山、油田、工业垃圾、工地等工业积累所形成的壮丽景观。

  2002年,摄影师在加拿大看到一个巨大的废弃计算机垃圾堆,进行拍摄后的两年,他发现这个垃圾堆消失了,人们告诉他,这些垃圾都运到中国做工业回收。于是,EdwardBurtynsky跟着这个线索来到中国。几年间,他来过中国5次,去过包括长江、三峡、香港、厦门、上海等地。

  三峡的拆迁、厦门的厂房、香港的楼群密度和上海的城市改造工程都让他很吃惊,他的摄影作品表现了这种中国正在出现的巨大场景。他在中国拍摄的专题包括:老工厂、中国制造、废物回收、造船厂、煤矿和钢铁、城市景观以及三峡。EdwardBurtynsky拍摄三峡的故事刚刚被制作成一个纪录片——《人造景观》(MANUFACTURED  LANDSCAPES)。

  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也成为国外摄影师最热衷的表现主题。摄影师LindaButler,从1992年开始,反复7次来到长江进行拍摄。让她着迷的是,长江两岸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建造三峡大坝等,一种历史和现代交融的场面,新城和老城交替的过程。

  2005年,Linda Butler出版了摄影集《印象长江》。

  辽阔的中国

  彼得·凡·阿格迈尔(Peter vanAgtmael)就读于耶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依靠奖学金的帮助,前往中国拍摄。从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中国。Peter拍摄三峡使用彩色胶片,他将照片拼贴成长卷的模样,2006年,彼得入选杜克大学纪实研究中心评出的"25岁以下的25位摄影师:美国摄影"。

  摄影中的中国山水

  LoisConner,同样毕业于耶鲁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目前重返耶鲁教书。1984年她获得古根海姆奖金的支持摄影师来到中国,并由此开始了在中国断断续续将近15年的旅行,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的画册。LoisConner所有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都采用宽幅摄影的手法,她对于中国文化的精髓竟然比中国摄影师还拿捏的恰到好处,她的作品莲花系列,以及中国的河流风光,都好似中国传统的绘画。也难怪摄影师本人曾经在耶鲁学习过中国绘画艺术。赞美自然,充满乡愁别绪,细腻而敏感。"我拍摄了很多风景,但是对隐藏在风景背后的这个国家的文化更加感兴趣,对于我来说,中国,即是神秘的同时也是真实的。"

责任编辑:admin